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攀升,以及新基建助力稳增长的发力,千亿级别的充电市场迭现模式翻新,以聚合充电为代表的新模式开始被业内寄予抢占C位的预期。

2022年全国两会,来自网易、小米、360、百度等多家互联网巨头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都把目光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以及智慧交通上,呼吁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动力电池、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为推动智慧交通护航道路安全和助力低碳减排建言献策。以雷军为例,便直指充电基础设施痛点。“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中快充占比仅为四成,且快充功率普遍较低,较难满足广大用户的充电需求,难以适应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从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和提案来看,反映出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难点和堵点的关切。”中国工业汽车工业协会相关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说,虽然出行领域是实现“双碳”的重要环节,但其发展并非坦途。技术、成本、末梢充电等环节,依然面临不少掣肘。

银丰投资高级研究员杨勇对记者介绍,充电桩被资本市场视为一条千亿级赛道,但对运营商来说,行业标准不统一、充电桩利用率低、区域性明显、用户粘性不高、营收难是普遍问题;对车主来说,找桩烦、充电难、体验不佳、重复下载客户端则是常态;从行业整体看,供需双方有效匹配不足,充电场站规划不合理、服务创新不够,都是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伤疤。

多路玩家也在加速“解痛”,但选择路径出现分化。

根据记者梳理,目前主流充电桩运营服务商包括三大类型。首先是以国网、南网、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代表的充电运营商头部KA,通过建设充电桩,提供充电运营及互联网增值服务。

充电联盟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13家,包括星星充电26.6万台、特来电26.2万台、国家电网19.6万台。这些运营商所拥有的充电桩占比超过93%。这表明,高集中度已经成为产业演进的新趋势。

第二类是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锐车企,通过自建品牌充电站打造充电服务闭环。

杨勇认为,这与新锐实力的商业模式有关。在直营销售模式下,新锐车企从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内,都会与用户产生关联。例如,可以根据用户加电需求高发的区域,新增换电站或者快充站。

除了前述两类模式之外,一类新模式也在快速崛起——第三方聚合充电平台模式。这种模式并不需要自建充电桩,而是与各运营主体的运营平台打通,以轻资产互联网模式运营。通过数据的联通,让车主可以仅凭“一个码”就能在全国各大品牌充电站充电,打破了充电末梢“各自为战”的坚固壁垒。

朗新科技旗下的新电途就是第三方聚合充电平台模式的典型代表。通过自主研发聚合充电平台,整合主机厂、B端车服公司、充电运营商等产业上下游资源,打破了不同品牌充电桩之间的技术壁垒,让各类“车平台”与“桩平台”互联互通,以解决电动汽车车主重复下载充电APP、付款不便等问题。

为何不同玩家会选择差异化路径和运营模式呢?

原因之一在于各自在新能源产业链的某个关键节点的积累不同。以新电途为例,其母公司为创业板公司朗新科技。通过20余年能源主赛道聚焦,朗新科技利用为能源供给和消纳端提供能源数字化服务和运营的机会掌握能源营销体系运作特点,以及自身在支付宝生活缴费,上海Metro大都会地铁,以北京通为代表的城市超级APP等场景中积累的运营能力,为新电途的用户获取、用户粘度的增长提供保证。另外结合双碳时代对于“绿电”的使用需求,朗新科技还打造了一套具有能源数字化特色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场站整体解决方案,为新电途运营与充电运营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带来助力。

在千亿级充电市场的竞逐,与资本的加码不可分割。特来电近些年来的重要运作之一就是引入战投。去年年中,特锐德发布公告称,特来电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普洛斯、国家电投等战略投资者。当时公司投后估值约为136亿元,增资金额合计约3亿元。

但资本并非模式构建的唯一支撑。以新电途为例,流量就是平台走向破圈的核心保障之一。

新电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光星对记者介绍,新电途并没有与大多数平台一样走回独立构建APP应用的老路,而是用高使用频次的超级流量平台为入口,目前推出的支付宝、高德、城市超级APP扫码充电模式。“这种新模式由于实现了超级入口服务覆盖广、触达率高、可信度强等优势,有利于触达更多终端用户。而有了流量资源之后,新电途又可以联合运营商打造集用餐、汽车美容、休息、运动等服务于一体的主题充电站,从而延申服务链。今年新电途将投入更大力量建设会员模式,让更多的老用户信任新电途、依赖新电途,进而打造新电途的私域流量池。”

千帆逐浪之下,哪种模式能最终破局,目前仍有待时间验证。但从中观产业来看,前述中汽协负责人对记者分析说,2015年以来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已经渡过初期的跑马圈地期,历经前些年激烈淘汰期之后,新的行业竞争才刚刚开始。“在竞争新生态下,一方面,产品和服务体系将成为充电产业护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护城墙;另一方面,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转变,则更可能成为实现充电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护城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