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周一发布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较2月上升0.6个百分点,创3个月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8.3%,涨幅较2月回落0.5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回落。
统计局指出,3月份,受国内多点散发疫情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CPI环比持平。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CPI走势主要是受猪肉和蔬菜价格变化、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燃油价格影响、PPI向CPI的传导效应等三个因素影响。
猪肉价格环比下降9.3%能源价格涨幅扩大
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6%转为持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分析,食品中,受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及供给充足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下降9.3%,鸡肉、鸭肉、牛肉、羊肉、水产品和鲜果价格降幅在1%-2.3%之间;受国际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价格上涨及国内疫情影响,面粉、食用植物油、鲜菜和鸡蛋价格分别上涨1.7%、0.6%、0.4%和0.3%。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消费品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环比分别上涨7.2%、7.8%和6.9%,影响CPI上涨约0.29个百分点;从同比看,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24.6%、26.9%和27.1%,涨幅均有扩大。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上游国际原油价格的涨势惊人,但在传导到下游的过程中也被猪肉价格的下跌所对冲,而且国际原油价格也在回落,输入性的因素目前对下游影响会比较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CPI同比涨幅在2021年11月创出2.3%的15个月高点后进入收窄通道,2022年1月和2月涨幅均低于1%,同为0.9%。据测算,在3月份1.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1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3月份同比上涨1.1%,涨幅与2月份相同。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下游企业承压
从环比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1.1%,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2%,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14.1%,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7.9%。从同比看,PPI上涨8.3%,涨幅继续回落。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7%,涨幅回落0.7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9%,涨幅与上月相同。
摩根大通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通胀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在现在基础上再涨30%到40%。由于俄乌冲突持续,大宗商品价格目前处于多年来的高点。从原油到小麦等商品的价格飙升,进一步刺激全球通货膨胀。
有分析指出,近期国际油价大幅冲高,且正向下游石化产品价格传导,进而对国内PPI走势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尽管上年同期PPI基数明显上移,近期PPI同比涨幅却居高难下,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下游行业普遍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面对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把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价格稳住,大宗商品供给和需求双向畅通,加强期货现货联动监管,形成常态化的长效机制都有利于稳定基础能源的价格。
对于未来走势,王军表示,随着保供稳价的政策效果逐渐显现,PPI的同比涨幅一直在回落,和CPI的剪刀差连续5个月在改善,今年整体的通胀情况可控,全年CPI涨幅超过3%的可能性不大。(记者陶凤实习生袁泽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