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热 点:“信用信息修复”等于“征信修复”?
解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的《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修复对象是“失信信息”,不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征信报告记载的“征信信息”。现行法规和政策中没有“征信修复”的概念,任何擅自更改或删除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社会上以“征信修复”“征信铲单”“征信洗白”等为噱头的宣传或广告均涉嫌虚假宣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妄图通过非正规途径更改、删除征信系统中的个人信用信息,不仅不会达到信息更改、删除的目的,反而会遭受金钱损失,或者造成个人敏感信息泄露。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微信公众号)
警 惕:诈骗分子冒充市场监管局办理年报的诈骗卷土重来。
真相: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的年报时间为每年的1月1日至6月30日。整个年报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出现代为办理的情况!
提醒:
1.切勿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微信信息,如果拨打短信中预留电话或点击短信内、微信内的链接,诈骗分子会设法诱导市场主体提供银行账号、密码、手机号码、验证码等信息。市场主体一旦在假网址上输入或告知诈骗分子这些信息,自己卡里的钱就会被骗子转走。
2.诈骗分子还冒充市场监管局以“办理公司年检”“营业执照申报逾期”“公司法人信息过期”等为由,实施诈骗。市场主体接到类似短信时要提高警惕,及时向市场监管局核实。
(来源:烟台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烟台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
一提到药物,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病。但药物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致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若药物使用合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若药物使用不合理,不仅不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反而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1:不遵医嘱,擅自增、减、停用药物
事实:药物治疗起效需要一定的疗程,并不是吃下去立马就有效果,因此私自停药不可取,需要遵医嘱、按照疗程服用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私自增加剂量可导致药物毒性的增加,而减少剂量则会影响疗效,出现吃了药却达不到治疗效果的结果。
误区2:道听途说,模仿他人用药
事实:有的患者自诊不明确,感到某种疾病症状与他人相似,就模仿他人用药,却忽视了一人会有多种疾病共存,同一种疾病会有多种症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前段时间,网传奥密克戎XBB变异株会引发呕吐和腹泻症状,蒙脱石散引发大家关注。蒙脱石散是一种治疗腹泻时常用的辅助药物。很多人把它错误地理解为止泻药。其实,它并没有止泻作用,但它有收敛、黏附病毒的作用。临床上有蒙脱石散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报道,主要表现为便秘、肛裂、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多因单次剂量过大、服药间隔时间过短、用药持续时间过长等引起,因此大家应严格按照其药品说明书规范使用。
误区3:滥用维生素、抗生素、中药、保健品
事实:尽管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但若服用过量,超出肝脏负荷,便会使肝脏出现损伤,甚至出现肝衰竭;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很大,可对人体听觉系统、视觉系统、神经系统、肾脏、肝脏和心脏等造成损伤,此外还可以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有的人生病后为了提高药效,又常常超剂量服用一种或多种中药,其实,滥用中药对身体危害很大,甚至会造成肝、肾损害,如马兜铃导致肾损伤;保健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它不是药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误区4:不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事实: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改变了同时服用的另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其结果可能使药效加强或副作用减轻,也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毒副作用,甚至可出现一些奇特的不良反应,危害用药者。
误区5:药物存放太随意
事实: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贮存药物。一般应注意,低温贮存的要求是2~10℃,阴凉处贮存的要求是不超过20℃,凉暗处保存的要求是避光贮存且不超过20℃,常温保存的要求是10~30℃。需要强调的是,有些对光照敏感、光照后易失效的药物,应按说明书的要求置于阴暗处或不见光处贮存。
(来源:“健康中国”“山东疾控”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