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市政协年度重点调研“深入推进‘深港科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启动会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举行。结合“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合作”调研分项专题,围绕“推进深圳市建设国家未来智能与生物融合产业生态,占领产业高地”主题,科技界政协委员举行了“深聊会”。

市政协委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合成生物研究所所长刘陈立介绍了国际上合成生物研究发展、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深圳合成生物创新体系等情况。三年全国新增合成生物企业80余家,落户深圳的就有47家。刘陈立认为,深圳在发展合成生物产业时要注重和优势项目IT结合,促进IT(信息技术)+BT(生物技术)融合发展。他举例说,一家生物设备企业需要用到自动机械臂,在其公司周边询价需要165万元,而深圳公司报价只要5万元,这家公司后来选择迁到了深圳。“这就是深圳IT的优势,一定要用得更好。”

市政协委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深圳清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仁辰认为,深圳在发展生物产业要与长三角有所错位,选择“换赛道”的方式来实现超车,人工智能与生物产业的结合可能就是一个新赛道。目前这两者的结合,较大困难在于缺少数据支撑,大量的数据为医院所掌握,企业无法分享因此限制了科研开展。没有任何一家机构有能力打通数据对接,建议政府搭建通用数据台供企业使用,这可能成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撒手锏”。

“深圳IT走过的发展之路可以为BT发展提供借鉴。”市政协常委、码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鼎隆说,不少生物科技创新公司很快可以完成融资,大量的资金涌入生物产业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但另一方面资本的关注也会带来资源错配的问题,这在前几年IT发展过程中就出现过。一些学术“大牛”从科研界进入到产业界,有的还亲自担任CEO,参与到企业具体事务当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情况也不是很理想,年又出现了回流学术界的现象。这也给BT的发展一点启示。(记者 彭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