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两年多来的抗疫,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生命科技产业引领全球的创新效率、创新速度,在部分细分领域我们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3月8日,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我相信,未来十年中国在生命科技的一些关键赛道一定会诞生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今年两会,戴立忠也立足于疾病防控和分子诊断带来了多份建议。其中,他提出,要充分用好核酸检测能力,全面助力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精准诊疗技术,有效降低药占比等。

充分利用核酸检测能力

戴立忠介绍,核酸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关键手段,也是构建以预防为主的疾病防控体系的核心,不仅能够实现对疾病风险预测、诊断,还能够实现对疾病实现精准的药物应用、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诊断流程标准化,减少医生主观判断,大幅提升临床诊疗效率和疾病防控水平。

目前发达国家开展的核酸检测项目数量在500项以上,而我国开展的项目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了大量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22年1月24日,中国共有120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总检测能力达到4200万份/天。

戴立忠认为,已建成的核酸检测实验室,除了可应对新冠等突发疫情的检测,还可在我国传染病防控(如呼吸道感染疾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手足口病等)、肿瘤防控、慢病管理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这些实验室开展非新冠核酸检测项目仍存在一些政策瓶颈,制约了其发挥最大价值。”戴立忠说。

因此,戴立忠建议总结借鉴新冠抗疫体系建设经验,从国家层面统筹重大疾病防控,充分用好覆盖至县域的核酸检测能力,将其转化为重大疾病防控、夯实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力量;强化政策鼓励引导力度,支持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开展非新冠核酸检测项目。

支持精准诊疗技术推广应用

戴立忠指出,目前,我国药占比过高,不合理用药现象仍较突出,临床对于精准诊疗手段的需求越来越大。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我国公立医院门诊药占比高达40.5%,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2年最新公布的卫生支出数据显示,OECD成员国中80%的国家药占比低于20%。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的比率高达58%,远超出30%的国际水平。

戴立忠认为,我国临床缺乏精准诊疗手段,是以上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的现状是许多医生在临床缺少精准的病原鉴别检测方法情况下,采取经验性治疗开具抗生素处方,使用广谱抗生素,同样的问题在非传染性疾病诊疗中也广泛存在,这也制约了我国药占比进一步降低。

据麦肯锡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传统经验性诊疗,将导致平均住院时间延长4.6天,平均花费增加5857美元,而精准医学发展让疾病诊疗服务质量提高,全球每年将至少减少3000亿-4500亿美元的医疗成本。

因此,戴立忠建议我国大力支持精准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更新完善核酸检测相关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体系,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检测人才培养,助力精准诊疗新技术、新产品在重大疾病防控中的应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