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7亿近视青少年儿童,“堆”出来的数百亿蓝海市场——角膜塑形镜。


【资料图】

01

角膜塑形镜是什么?

矫正近视和延缓近视发展,是角膜塑形镜最大的功能。

角膜塑形镜全称为塑形用硬性角膜接触镜,俗称为OK镜。它采用一种与角膜表面几何形态相逆反的特殊设计,通过戴镜产生的机械力学及流体力学作用,对角膜实施合理的、可调控的、可逆的程序化塑形,改变角膜的屈光力,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作用。

除了矫正近视,大量国内外的学术和临床应用数据均显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延缓近视的发展。目前业内主流观点认为近视发生后,如果采取一般的视力矫正措施,中心焦点会落在视网膜上,但会造成边缘光线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造成远程性周边离焦。

资料来源:爱博医疗招股书

02

为何会谈起角膜塑形镜?

对于庞大的国内近视儿童青少年群体,“近视延缓”意义重大已成为共识。

据2018年世卫组织报告,中国近视患者已超6亿人,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同时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及近视人口数量高居世界第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转引自欧康维视招股说明书)统计,2015-2019年中国20岁以下近视人数从1.48亿人增长至1.69亿人,该机构预计2025年将达1.88亿人,2030年将达到1.91亿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需求十分迫切。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含预测,转引自欧康维视招股说明书)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视度不断提升,角膜塑形镜也频繁在政策中出现。

2022年1月,卫健委发布《“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不断提高,高度近视导致的视觉损伤人数逐步减少等目标。为达成规划目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及近视科学矫治重视度不断提升。

一般在近视发生后,通常是配戴框架眼镜进行视力矫正。虽然这能够将中心光线的焦点调整到视网膜上,但边缘光线的焦点会落在视网膜后方。而眼球具备自我调节功能,会通过眼轴增长来适应边缘光线的屈光力,后果为眼轴不断增长,近视不断加深。

而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镜片的特殊几何设计能够提供近视化离焦信号,使边缘光线的焦点也落在视网膜上,从而预防眼轴非良性增长,有效延缓近视发展。

角膜塑形镜近视防控疗效获国家级认可,已纳入多项近视防控政策。

2018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首次将角膜塑形镜纳入单纯性近视矫正措施,肯定了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中的有效性。

2019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提出7项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其中“科学诊疗与矫治”一项提出了三种具体措施,即遵医嘱佩戴框架眼镜、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或佩戴角膜塑形镜,再次肯定角膜塑形镜的配戴疗效。《近视管理白皮书(2022)》直接指出,角膜塑形镜已是目前临床应用于近视控制的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

2022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组织起草了《角膜塑形镜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已向业内征求意见,或将放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验配资质要求,但也再次明确了需要配置至少一名医师。总体来看,新规有望明确视光诊疗的社区化方向。

03

角膜塑形镜

市场化推广效果如何?

国内角膜塑形镜已有近60年历史,但因价格、验配流程专业性等问题,目前仍处在普及期。

1948年,凯文托赫首创一种基于PMMA镜片改良的塑料镜片,直径比角膜小,厚度较薄,配戴时间可以持续整天,宣告了真正的角膜接触镜诞生。但其并未解决PMMA材料透氧性低的问题,临床应用有限。

国内角膜塑形镜则起源于1960年代,第一款PMMA硬性角膜接触镜由上海第一医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上海眼镜二厂合作研制。第一代角膜塑形镜采取一弧设计,且PMMA材料透氧性能差,不宜长期佩戴。

2002年,国内第四代角膜塑形镜已经出现,镜片材料选取高透氧系数材料,工艺设计采用四区多弧设计,且为夜戴型,镜片稳定性强、疗效增强、佩戴舒适、安全性高,使用人群主体变为青少年。夜间戴镜的方式异物感小,容易适应,镜片不易丢失,塑形速度比日戴更快。

当前角膜塑形镜售价基本在6000-15000元之间,且在角膜塑形镜使用过程中,护理产品必不可少,人均综合年支出超过14000元。

并且,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专业复杂,需要由有资质的专业验配医师进行问诊和健康检查以确定是否为适宜验配者并了解个体角膜差异。根据检查结果确定试戴镜片,通过配适评估,适当调整各项参数,最后才能定制出与个体角膜和屈光度符合的镜片。同时角膜塑形镜初次配戴者配戴期间需坚持常规性随访,需在配镜后第1天、第1周、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和以后每2-3个月定期复查。

专业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角膜塑形镜在美国渗透率达3.5%,在中国香港渗透率达9.7%,在中国台湾渗透率约为5.4%,但2018年角膜塑形镜市场在中国内地渗透率仅约为0.88%。时至2021年,中国内地角膜塑形镜市场渗透率也仅为1.68%左右,角膜塑形镜行业仍处于普及阶段。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survey of orthokeratology contact lens fitting》(PhilipB.Morgan),前瞻产业研究院,梦戴维官网

04

角膜塑形镜

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少?

庞大的市场需求背景下,技术迭代加上进入集采加速普及,角膜塑形镜仍有较为强劲的增长潜力。

2022年10月26日,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发布了《关于开展20种集采医用耗材产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拟于近期组织开展人工骨填充材料等20种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角膜塑形镜就位列其中。

经过多年宣传和教育,民众对角膜塑形镜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付费意愿,同时疫情发生以来,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大幅上升,近视控制的需求在疫情发生后出现快速增长态势。如果未来角膜塑形镜带量采购落地实施,价格降低势必会减轻消费者负担,有望增加销售量,加速渗透率提升。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国内角膜塑形镜销售规模逾250万片(含30-40万试戴片),且目前角膜塑形镜平均售价约为9500元,机构测算2021年国内角膜塑形镜终端市场规模约为204.3亿元。

对于儿童青少年课业负担相似的港台地区5%-10%渗透率水平而言,内地角膜塑形镜行业渗透率具有对标参考价值。机构预测2025年角膜塑形镜在国内8-18岁青少年近视人群中的渗透率可到3.48%,2025年角膜塑形镜终端市场规模达431.4亿元,对应2021-2025年CAGR(年复合增长率)为20.54%。

2025年角膜塑形镜全市场规模(包括护理产品)预计将达635.8亿元,对应2021-2025年CAGR为20.56%。2030年,内地角膜塑形镜的市场渗透率可进一步增至8.67%。

并且,当前角膜塑形镜行业进口产品还是占据着主导,国产替代空间也比较大。

总体上现阶段国内角膜塑形镜市场进口品牌市场份额领先内资品牌,2021年国内角膜塑形镜行业中进口品牌(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的品牌)市场份额超70%,角膜塑形镜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05

产业链相关企业有哪些?

首先是国产龙头欧普康视,2021年角膜塑形镜行业前三家企业的市占率合计50%以上,其中欧普康视以22.33%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角膜塑形镜细分领域首位。

公司成立于2000年,专注于眼视光领域的产品研发消费,以及医疗服务开发。公司目前在硬性接触镜研发生产销售领域已占据领导地位,是行业内少数能够与跨国同行业企业形成有力竞争的内资企业之一。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5亿元、归母净利润5.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74%和28.02%,其中,角膜塑形镜业务营业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28.45%,销售量63万片,同比增长35.53%。

其次是专注于眼科手术和视光两个领域高值耗材的爱博医疗。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营业务是眼科高值耗材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服务。

主要产品覆盖手术和视光两大领域,主要针对白内障和屈光不正两大类造成致盲和视力障碍的主要眼科疾病。公司手术领域的核心产品为人工晶状体,视光领域的核心产品为角膜塑形镜,公司产品同时包括围绕这两项核心产品研发生产了一系列配套产品。

在2021年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下公司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实现了171.34亿元,同比增长77.45%。

此外还有快速布局角膜塑形镜领域的昊海生科,收购上游材料生产商,同步推进经销与自研产品,贯穿角膜塑形镜行业全产业链。

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应用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和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目前,昊海生科在眼科耗材领域快速成长,通过自主研发与外延并购丰富产品线,在白内障治疗、视光、眼表、眼底等治疗领域进行了布局,主要产品为眼科产品、医疗美容与创面护理产品、防粘连及止血产品。

在政策、需求、国产化等因素推动的角膜塑形镜需求增长浪潮中,此类企业或将有一波较为受益的发展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