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均增长1.4倍。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增的背后,纯电动、增程式、插电式混动之间技术之争都没有停止过。
如何让重庆这个传统燃油汽车重镇在新能源智能汽车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尤为关键。
不同的技术路径背后,加大投入,自主研发,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已成为重庆车企的共识。
打通新能源关键路径
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汽车从心脏到神经系统都做了重大变革。就拿动力源来说,电动汽车不再采用燃油,而采用核心“三电”,即电池、电驱、电控。
作为传统燃油汽车重镇,要转身新能源,难度显而易见。其中,电池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的一块拼图。
4月3日,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停产燃油车的车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除了“傲人”的销量成绩,“重庆造”的“刀片电池”同样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今年3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突破10万辆,同比增488%,是国内首家月销破10万辆的车企。今年1-2月,比亚迪动力电池出货量进入全球前三,占比达11.9%。
2020年初投产的重庆弗迪电池工厂,是比亚迪“刀片电池”的首发地,也是全国最大“刀片电池”生产基地。“刀片电池”因长度长、厚度薄得名,其空间利用率比传统电池提升50%。弗迪电池工厂已实现高度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达到20GWh生产能力,后续产能将扩大到35GWh。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庆虽然布局新能源产业多年,也在积极完善全产业链,但一直缺乏动力电池的企业。重庆弗迪电池工厂的落户投用,填补了这个空白。
重庆在纯电动、混动、氢能源等技术领域,均已覆盖。
重庆引来有着“锂王”之称的赣锋锂业控股的子公司江西赣锋锂电科技,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车用、储能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企业——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等“筑巢”。
此外,在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氢能方面,重庆同样不会放过产业机遇期的“黄金点位”。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丰富的天然气、页岩气资源,为氢能源产业提供了资源基础。同时,位于长寿、涪陵等地的多家化工企业都有非常丰富的副产氢气,年产量总计超过10万吨。
目前重庆已集聚了德国博世、国鸿氢能、明天氢能、德燃动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企业,形成较强的本地配套能力;拥有中国汽研、招商车研等国家级汽车行业质量检测机构。长安汽车、上汽红岩、庆铃等也已上市氢燃料电池车型。
此外,重庆还将换电引入整体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后一块“拼图”。
不惜“血本”积淀技术
天眼查数据显示,重庆目前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1.2万余家,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4300余家,增速达69.4%。不过,就整体而言,电池等核心配套项目较弱,仍是重庆电动汽车发展的短板。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汽车处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9+3+5+30”的生态布局。其中,3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涵盖“大小三电”领域,包括比亚迪电池、荣盛盟固利、赣锋锂电、凯瑞电驱动、德国大陆电制动、重庆耐世特电助转向、德燃动力、明天氢能等。
然而,除了比亚迪之外,重庆几乎所有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都是向其他厂商购买。虽然也有汽车品牌商尝试自行研发、生产,但最核心的材料电芯也是购买的。弗迪电池厂生产的“刀片电池”,目前也主要是供给自家车型使用。
业内人士透露,重庆在电驱、电控方面的配套企业较弱。重庆本土新能源车企,大多是从传统车企转型而来,他们更擅长的是变速箱、底盘等传统三大件,但在核心配套项目方面尚待培养。
为此,各大车企在新能源核心技术上如出一辙的不惜“血本”。
“长安汽车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上,至2025年将在新能源等领域投入800亿元。”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长安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已达400余项,已具备完整的“大三电”正向开发能力,正在打造第三代动力系统;深度集成七合一电驱系统,满足前驱、后驱、四驱应用需求;基于域控架构七合一SVDC“长安智慧芯”,性能提升70%,适配所有新能源车型。
小康集团旗下的赛力斯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了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各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中心和实验中心。公司整合了全球优势资源与顶尖智慧,运用全球化运营模式,在硅谷开展三电技术研发,打造了EV和EV-R的双重技术路线。至今,在电动和智能两大技术重点领域取得1000+项专利技术,特别是在增程领域,实现了行业领导者地位。
技术背后需要大量人才
重庆,正在从政策、产品、技术、供应链、品牌等全链条开放创新,激活重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渝北区为例,依托全市首个“市级汽车电子重点关键产业园”,以仙桃数据谷为核心载体,聚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大力发展汽车软件产业,打造全球首个万人研发软件产业基地。
重庆高新区则正在建设重庆车辆检测院的电池安全实验室。项目建成后,将填补西南地区乃至国内空白,解决新能源汽车整车及车载电池企业的安全性试验研究需求。
技术背后是人才。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重庆对汽车领域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仍需加强。
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院长胡远志就建议,构建高校、区县政府、地方重点产业三方合作的共性技术实验室或研发基地,以此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人才聚集。
小康集团轮值董事长张正萍表示,“为了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我们在美国硅谷建立了研发中心,花重金吸引全球精英加盟,引领集团智能电动整车及各系统专项产品的研发工作。”
长安汽车则引入迭代项目跟投机制。未来,长安汽车新能源研发人员将达到5000人。“通过打造高度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建立员工持股、项目跟投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将员工与公司发展实现深度绑定。”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说。(记者 严薇 孙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