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相对复杂的局面:世界地缘政治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反复,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我国GDP等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恢复态势没有改变,发展潜力大、韧足、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改变,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战胜困难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作为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细胞”,其业绩表现与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其整体业绩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质量的折射。如何盘点和解读上市公司的中期财报,也是A股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季度以来,A股市场在疫情改善、政策积极发力和流动相对宽松等因素的支持下有一定反弹,尤其是偏制造成长方向的公司。尤其是在估值有所修复后,中报业绩也将是检验本轮反弹尤其是成长风格成色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A股上市公司2022年半年报披露接尾声,上市公司今年中场答卷的成色如何,备受各方瞩目。

哪些行业“好风凭借力”扶摇直上?哪些公司在经济总体放缓的环境下逆势增长?从这一阶段的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能看出哪些共特征?行业或公司又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和趋势?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哪些需要关注的机会与风险?

整体增长放缓 行业分化加剧

截至2022年8月30日,据Wind数据,沪深北三市共计4900家上市公司,较今年年初增加了203家,总市值82.83万亿,较年初下跌了9.05万亿。在新增了203家上市公司后,总市值却出现了下滑,这也意味着,今年前8月,A股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出现了10%左右的下跌。

4900家上市公司中已有4356家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占比88.9%。

已发布中报的4356家上市公司整体仍然取得了增长,据Winds数据,报告期内营业收入总额为27.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归母净利润总额为2.25万亿,同比增长6.43%。2021年末,A股上市公司总体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增幅分别为18.67%与18.24%,对比来看,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增速有较大回落。这也反映出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上市公司作为经济社会最活跃的因子,其业绩增长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分行业来看,采掘、能源、化工等周期行业中报业绩增长幅度在A股市场较为靠前。此外,景气度较高的电子行业中报业绩也实现了高增长。中银证券指出,大类景气行业主要为上游资源与中游高景气制造业。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钢铁/基础化工均属于上游资源大类,其中除钢铁行业增速下滑外,其他行业公司业绩大多实现正增长。

中泰证券的研报也表示:上游板块增速继续占优,包括通信、电力设备、有色金属、煤炭等;医药生物、基础化工、石油石化、家用电器、环保各板块预报盈利正增速。中游汽车电子、机械设备等板块受益于政策支持,冲击之后已有回暖趋势。源于购置税等支持政策与疫后供应链恢复,居民购车需求在政策边际刺激下得以释放,6月汽车销量同比回正。“稳增长”政策落地实施对基建形成大力支持,伴随基本面触底回暖,基建项目落地带动各类机械设备需求增长。多方利好或促进中游板块下半年增速改善。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步伐加快,A股的行业分化也在加剧,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计算机、房地产、综合、建筑装饰等行业增速在A股行业中排名靠后。其中,房地产板块在今年上半年虽然有政策边际放松,特别是5月份以来支持政策密集发布,但土地成交情况仍较为低迷,地产产业链相关板块改善情况有限。

虽然行业有冷暖,但具体到上市公司层面,也并非仅仅根据所处行业的景气度来“靠天吃饭”。除了外部环境变动带来的影响,比如疫情反复的冲击、政策的变化、国际局势的变化、产业链上下游景气度的变化之外,企业自身的经营水与治理能力,特别是应对波动的能力,也是决定的因素。

在已发布年报的4356家公司中,营收实现增长(含持)的公司有2670家,占比61.29%;归母净利润取得增长的有2076家,占比47.66%。也就是说,有超过10%的公司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这也反映出在宏观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企业盈利也变得更加艰难。

透过归母净利润增幅前50名的公司可以看出,增长情况较好的公司有不少处于前面所说的高景气度行业或板块,如上游资源类与中游先进制造等板块。此外,受疫情持续影响,医疗服务、生物制药等板块内也有不少公司出现大幅增长,如分别排在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幅第一、二位的九安医疗和睿智医药;受益于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大力扶持,特别是芯片半导体国产化替代的机遇,带来了这一领域公司的业绩大增,归母净利润增幅前50名榜单上,信息技术、技术硬件、软件、半导体、新材料等属于大科技板块的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多家机构预计,这也将是A股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关注“脱水版”增长质量 警惕爆雷重灾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归母净利增幅前列的公司中,有不少存在非经常损益大幅增厚公司业绩的情况。非经常损益通常是指那些一次为上市公司带来收益的项目,如政府补贴、处置资产收益等。而要更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依靠主业持续获得增长的能力,通常需要关注一个指标:扣除非经常损益净利润(下称“扣非净利润”)。

据Wind数据,从目前已公布中报的4356家公司业绩来看,今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为盈利的公司为3402家,占比78.1%;而在扣非前,归母净利润为盈利的公司为3604家。也就是说,有约200家公司是依靠非经常损益才实现了盈利。扣非净利润取得增长(含持)的公司数量为1661家,较扣非前的增长公司数2076家,更是少了415家,这也意味着,有415家公司是因为有了非经常收益才实现了净利润增长。

因此,有不少财务分析人士将扣非净利润称为衡量企业业绩的“脱水指标”,用这个指标来研判一家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显然更有参考价值。当然,企业所从事的主业本身所处的行业景气度仍然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在扣非净利润增幅排名前50的公司中,虽然与扣非前榜单有一定出入,但前面所说的处在景气赛道的公司仍然占据了较大比例。

投资者而言,通过行业分析与上市公司的业绩研究,有助于找到那些真正值得投资的好公司。但另一方面,投资者更需要的,也许是避开那些可能爆雷的公司。

那么,在本次中报季中,哪些行业或公司需要投资者加以警惕?受宏观环境影响,如前面所说,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计算机、房地产、综合、建筑装饰等行业仍处于景气度低迷的状态,受疫情反复影响,大消费板块也始终难有大的起色,这些行业或板块都是需要留意的。

当然,随着国内一系列拉动内需的相关刺激政策和举措陆续出台后,以及伴随着疫情冲击逐步减弱,对于消费相关行业的预期已经有所改观。特别是经过较长时期的调整后,部分业绩优良的消费类公司,其估值已经回到历史相对低位,从长期看也具备了一定的投资价值。

除了上述的行业整体因素扰动之外,投资者更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在关键财务指标上出现异常的公司,它们的共同特征,往往是突然大幅计提坏账,或突然爆出不合常理的亏损等。若再往前推导,坏账的来源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长期应收款等。

此外,部分企业在对外收购时产生了巨额的商誉,最终无法达成业绩承诺,商誉减值也是一个上市公司爆雷的“重灾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些核心财务指标,投资者也需要长期注意,一旦出现异常,对于所涉及的公司,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思维财经出品)

(《投资者网》吴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