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本市场重大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科创板设立三年以来,已成为A股首发上市的主力阵地。科创板在推动金融资源助力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科创型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在科创板三周年之际,上交所推出“投资者面对面”品牌活动,积极践行资本市场人民性的要求,更好地服务投资者,形成以投资者为圆心,市场参与各方多点环绕、各方充分交流的态势。进而弘扬资本市场文化,传播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为投资者保护事业注入新动能,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料图)
本期节目将围绕生物医药行业在科创板发展现状展开讨论,让投资者了解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相关情况,财务数据,行业地位等等,挖掘科创板公司的亮点和创新科技,帮助投资者了解三周年来科创板生物医药公司的发展成效。
观看本期节目请点击链接:https://rs.p5w.net/html/133813.shtml
深耕科创主业 “硬科技”底色持续彰显
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董国群在致辞中谈到,投资科创板,就是投资中国经济的未来。三年来,科创板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科创板公司立足科技创新,深耕科创主业,整体业绩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345亿元,同比增长37%;“硬科技”底色持续彰显,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集聚,共有123家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绿色引擎”功能不断凸显,引领新能源产业链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分红回报投资者,2021年共有322家科创板公司推出现金分红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5%,现金分红总额达到290亿元。
董国群表示,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上交所已经发展成为涵盖股票、债券、基金、期权和公募REITs产品的综合性证券市场。
股票市场主板与科创板“双轮驱动”,沪市上市公司已达2096家,股票总市值约50万亿元,今年上半年IPO融资额全球第一;债券市场是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债券市场,上半年发行量2万亿元、交易量180万亿元,总托管量达16万亿元;ETF产品442只,总规模1.15万亿元;上证50ETF期权和沪深300ETF期权,日均成交470万张,最新持仓超过500万张,是全球重要的ETF期权品种;公募REITs产品8只,募集资金超过340亿元,是盘活存量资产的万亿级新产品。
生物医药行业为科创板第二大产业集群 总市值达11234亿元
作为科创板设立之初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三年以来蓬勃发展,成为了科创板第二大产业集群。截至2022年7月17日,共有437家科创板企业上市,其中医药生物企业一共有92家,行业总市值为11234亿元,医药生物板块在科创板中占据20%的市值。
西南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杜向阳在活动中表示,科创板医药生物企业更为重视研发费用的投入。2021年,92家科创板医药生物领域研发费用投入比率为22%。受益于科创板制度的推出,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前期研发费用投入巨大。此外,科创板创新药企业产品管线较为深厚,截至2022年7月,已上市的32家创新药产业链企业拥有抗肿瘤研发管线较多,其余创新药产业布局在抗病毒、抗真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领域。
荣昌生物董秘温庆凯在活动表示,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对资金需求极其庞大,而科创板的机制则大大加速了公司融资的进度以及公司的发展。
西南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杜向阳表示,科创板的开通进一步推动医疗器械创新企业发展。截止2022年7月,科创板已上市医疗器械企业超过40家。受益于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和持续研发投入带来的增长动力,国内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主营业务广泛布局高值耗材、体外诊断、医学影像等领域。
心脉医疗董秘邱根永在活动中谈到,科创板强调的是硬科技的创新属性。心脉医疗是国家第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与科创板的契合度非常高。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三年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增长在40%以上,公司的治理、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诺唯赞董秘黄金在活动中表示,科创板为研发投入较高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上市板块。公司选择在科创板上市原因有两点,第一,科创板IPO审核、发行速度较快,能够帮助公司更快接触资本市场;第二,科创板的发行定价制度更为市场化。
作为科创板中的新兵,诺唯赞上市半年中,公司的零售规模、员工数量、研发投入等,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速。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75亿元,同比增长80.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1亿元,同比增长28.18%。
对于投资者在生物医药行业中如何进行理性投资,荣昌生物董秘温庆凯在活动中也发表了看法。
温庆凯认为,对于生物创新药行业的投资要专业化,需要投资者有着较为专业的生物医药行业知识。生物创新医药行业国际化程度较高,商业化能力是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生物医药企业的价值在于公司的在研产品,投资需要对产品的疗效和副作用有明确的判断能力。此外,还要看企业的综合能力,如果生物制药企业的商业化综合管理能力不足,则难以获得可观的商业利润。(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