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良节能(600481.SH)牵手华晟新能源,发力HJT电池赛道。
7月20日晚间,双良节能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与华晟新材料签订《异质结专用单晶方锭框架供应合同》,预计2022—2025年销售金额总计为30.24亿元(含税)。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本次客户华晟新材料为华晟新能源的控股子公司,而华晟新能源是目前产能最大的N型硅基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厂商,2022年以来,N型电池发展拉开狂欢帷幕,HJT赛道也持续高歌猛进,双良节能作为上游厂商,也早在2021年布局了大尺寸单晶硅棒产能。
双良节能表示,公司单晶硅业务快速发展,本合同的签订彰显了公司大尺寸N型单晶硅相关产品持续获得下游优质客户尤其是异质结电池客户和市场的认可,推动公司单晶硅业务形成长期稳定且高质的销售。
二级市场上,双良节能近一年来股价突飞猛进。截至7月21日收盘,双良节能报17.73元/股,较去年同期9元/股左右累涨97%。
拿下华晟新能源长单
7月20日晚间双良节能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与华晟新能源控股子公司华晟新材料签订了《异质结专用单晶方锭框架供应合同》,合同约定2022年—2025年期间,买方预计向卖方采购单晶方锭7800吨。公司参照PVInfoLink最新统计(2022年7月13日)的单晶硅片(210mm/160μm)均价测算,预计2022—2025年销售金额总计为30.24亿元(含税)。
据了解,本次合作对象华晟新能源成立于2020年7月,是一家专注于超高效N型硅基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组件技术开发应用与产品规模化生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是业界首家同步整合异质结专用硅片、电池与组件产业链研发与产业化技术的企业。
目前,华晟一期、二期异质结电池、组件项目已全面投入运营,实现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与组件产能各2.7GW。
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曾表示,公司将力争成为全行业首家HJT组件出货超过1GW的厂商,并力争今年三、四季度实现制造端毛利;产能规划方面,今年公司投产产能将达到2.7GW,此外还有7.5GW在建产能规划,到2023年底,HJT投产产能将超过10GW。
目前光伏硅片行业扩产迅猛,大尺寸迭代和N型片转型给具备后发优势的新进入者创造了入场机遇,同时大规模专业化硅片生产商的兴起也将给行业竞争格局带来新的变化。单晶硅片尺寸从2012年125mm发展至如今最大210mm,在后续生产环节推动光伏组件产品降本提效。
而N型硅片具有更高的纯度,可用于生产N型电池,如异质结电池(HJT)和TOPCon电池,N型电池具有更高的光电转化率,未来随着光伏市场需求进一步转向高效电池产品以及N型电池生产成本的降低及生产良率的提升,N型硅片也是发展方向之一。
作为上游厂商,双良节能也在2021年开始布局N型硅片相关产能。2021年2月,公司设立子公司双良硅材,正式开展一期20GW大尺寸单晶硅片业务。2021年6月,公司首根大尺寸单晶硅棒成功出炉,2021年10月,大尺寸单晶硅棒已实现小批量设备调试。生产出来的单晶硅片具有P/N型兼容等特点。
目前,双良节能在包头地区建设40GW(一、二期)单晶硅片,采用先进的大规格1600炉型单晶炉,具备生产210mm及以下各尺寸硅片、大尺寸P型/N型硅片的能力。
上半年净利润增超两倍
受益于光伏行业发展,双良节能近年业绩大幅改善。
7月4日晚间,双良节能披露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半年度实现净利润3.2亿元—3.9亿元,同比增长212%—281%。公司业绩预告最低数,就已超过2021年全年净利润水平。
在环保行业,双良节能可以说是“老前辈”,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就深耕节能设备,以溴冷机设备销售为起家,逐渐发展为溴冷机行业龙头。通过技术的横向拓展,公司于2003年先后切入换热器以及空冷器行业。
2003年上市以来,双良节能的盈利并不稳定。2003—2011年,公司净利润起伏不定。直至2013年,公司净利润达到最高点5.2亿元,但此后的2014年—2017年,公司业绩再次缩水,扣非净利润连续四年下降,2018年止跌回升后,2019年和2020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再次下滑17.89%、33.54%,为2.07亿元、1.37亿元。
不过,在2015年,双良节能正式将多晶硅还原炉业务纳入主体,目前市占率约70%,并形成了“节能节水+光伏新能源”双驱动发展。
2021年,光伏行业爆发,双良节能当期实现营收38.3亿元,同比增长84.87%;净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125.68%;扣非净利润也达到2.38亿元,同比增长135.71%。
同期,公司来自光伏行业的营收达到12.14亿元,同比增长586.64%,占营收的比例提升至31.7%。
作为中国领先的光伏多晶硅生产核心设备还原炉生产商,双良节能目前合作诸多优秀企业。公司与硅料生产企业(如新特能源、亚洲硅业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和战略合作关系,以确保硅片的稳定生产,并已和多家下游电池厂商(如爱旭太阳能、江苏润阳、龙恒新能源等)建立合作、签订销售长单。2021年,公司还与天合光能、通威太阳能、正泰新能源等接触并进行了产品试验。(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汪静)